显示标签为“网友点评”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网友点评”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7年11月25日

Intel PK AMD ——真假四核的背后

Intel PK AMD ——真假四核的背后



随着英特尔45纳米处理器的发布,近日有的媒体开始以英特尔的45纳米处理器为过渡产品,将人们的视线和注意力企图再度拉回到所谓的“真假四核”上。其实所谓的“真假四核”无非是当年“真假双核”的延续。想当年,AMD和英特尔的“真假双核”大战给业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当年众多媒体评选的IT年度新闻中排列榜首。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AMD和英特尔的“真假双核”之争(除了为市场和用户做了双核的普及教育外),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而真正到了四核时代,这种真假之争更显无聊,倒是让英特尔利用了AMD沉溺于真假的怪圈而遥遥领先。

首先“真假双核”让这个在X86市场尚属新生事物的双核产品迅速为广大的用户和市场所了解和接受(AMD和英特尔为用户上了生动的双核普及课),此后,双核迅速在市场走俏,而对于AMD和英特尔来说则成为二者在双核时代乃至今日的四核和未来多核时代的分水岭。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真假双核”大战之后,英特尔推出了其全新的“酷睿”架构,也正是凭借着“酷睿”架构,英特尔占据了双核市场的主动,截至到2006年底,英特尔凭借着其Xeon 5100系列双核处理器平台,成功遏制了AMD双核Opteron在服务器市场增长的势头(这是AMD双核时代最强的市场,AMD当年的首款双核就是面向服务器应用的),并牢牢把握着企业级的服务器市场(包括高性能计算市场)、台式PC和笔记本市场。

其二,在双核市场失利的同时,AMD对外界宣称要在2007年的第一季度发布自己的四核处理器巴塞罗那,企图将业内和用户的视线从自己失势的双核市场转向四核,但令AMD失望的是,英特尔马不停蹄地在去年11月首发了四核处理器平台,此时的AMD故伎重演,再度抛出“真假四核”之说,企图延缓英特尔四核进入市场的进程。但此时的AMD显然已经进入了自己炮制的“真假四核”的怪圈之中。表现为其所谓的真四核巴塞罗那因为技术和架构上的原因屡屡延期(最令人不解的是在延期的过程中,AMD仍不忘时时向外界宣传自己的真四核概念),但市场显然已经不是当年的市场了,在市场和用户经历了当年的“真假双核”之后,此次的“真假四核”并未掀起什么波澜,就在AMD仍然在为自己的四核屡屡延期而寻找借口和造假测试的时候,英特尔于今年的9月发布了新一代的四核处理器平台,至此,在AMD所谓的真四核巴塞罗那推迟了6个多月之后,英特尔已经发布了两代的四核服务器平台,也就是说,在长达10个月的时间里,英特尔是四核市场唯一的舞者,在这一过程中,AMD只是无奈的观众。

但时间就是市场,在这段时间中,英特尔四核的出货量已经达到了300万颗,在最新公布的全球高性能计算TOP500的排名中(之所以以此为例是因为AMD 近日对外界声称自己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占有优势地位),采用英特尔处理器(双核和四核)的套数大幅上升,相反,AMD则是直线下降,甚至出现了采用英特尔四核处理器的套数超过了AMD双核的套数,这再次验证了无论是在双核,还是四核,英特尔都已经将 AMD甩在了身后。而在最新的2007年中国高性能计算TOP100的排名中,英特尔也是最大的赢家,其Xeon处理器在47套系统中得到应用,AMD的 Opteron处理器排名第二,仅有28套系统入选,这之中竟有23套来自曙光一家厂商,在此可以看出,AMD的合作伙伴很是单一,不具有广泛性,这从某种角度看,AMD对于产业链的影响正在减弱,其在产业生态环境中的位置正在被边缘化。

其三就是AMD所谓的真四核巴塞罗那蹒跚发布之后,其产能的不足再度暴露无遗。首先遭到损害的就是IBM。标准性能评估中心(SPEC)基准测试强调生产厂商应该在90天内发布最新测试结果。IBM公司由于缺少1.9GHz的巴塞芯片看起来已经无法满足这个要求,即使从9月10号算起,IBM公司还有90 天的时间去找到合适的芯片。目前IBM公司需要更多的巴塞芯片去执行基准测试来满足用户的需求。1.9GHz芯片速度太低了,看来AMD公司将不得不提供更多数量更标准的四核芯片。与此同时,AMD公司也承认推出的巴塞罗那芯片并没像人们所知道的那样出色,并且他们的四核巴塞处理器的供应出现了问题。就在 IBM为其采用AMD四核巴塞罗那的System x 3455因为AMD不能按时交付芯片而未能上市异常苦恼的时候,在日前举行的2007 IBM System x & 英特尔技术创新日大会上,IBM正式发布了基于其第四代X架构技术的System x3850 M2服务器,并采用了英特尔至强7300处理器(这是英特尔在AMD四核巴塞罗那发布前仅提前4天发布的新一代的四核处理器)。

紧接着就是戴尔(戴尔曾是首先发布基于AMD四核巴塞罗那处理器的服务器厂商)宣布推出基于英特尔45纳米制造工艺的最新的Xeon5400处理器的 Power Edge R900服务器,此时AMD的四核巴塞罗那显然已经不在戴尔的主流之列了(恐怕也是因为缺货所致),至少戴尔这次是力挺英特尔的。为此,一些分析家认为 AMD的出货量太少,将不能被业界广泛采用,事实上目前该公司到10月份之前仅出货了不到10万颗四核处理器,但是显然这些产品从8月中旬就开始进行制造,这样看来,产能不足的问题,依旧是AMD目前的主要麻烦。此前的分析机构也称,AMD四核巴塞罗那成功的关键在于两点:其一是性能;其二就是产能。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在这事关AMD四核巴塞罗那,甚至是AMD今后发展的两点上,AMD均令业内和用户失望。

其四是在AMD四核巴塞罗那为其性能和产能一筹莫展的时候,英特尔投掷了芯片发展史上的一枚重磅炸弹,那就是采用高K金属栅45纳米制造工艺的处理器 Penryn。其中基于45纳米制造工艺的英特尔四核Harpertown经众多的权威评测表明,其综合测试指标已经远远领先于AMD的四核巴塞罗那,更关键的是英特尔的45纳米处理器是可以量产的。在目前英特尔四核大兵压境的形势下(目前英特尔有基于65纳米制造工艺的四核Xeon5300、7300系列和最新的基于45纳米制造工艺的5400系列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仅有的AMD的四核巴塞罗那在产能和性能均遭质疑和困境的情况下,加之其制造工艺仍徘徊于90纳米和65纳米之间,未来很有可能像昙花一现般淹没在与英特尔的竞争中。众所周知,在芯片产业的发展中,新材料的采用是推动芯片产业发展的动力。为此,有半导体专家称,英特尔公司此次在全球首次推出45纳米高K金属栅结构的处理器其意义十分深远。首先显示英特尔公司的非凡勇气,可以比喻为“第一个敢吃磅蟹的人”,因为由此可能直接打开通向32纳米及22纳米的通路,扫清工艺技术中的一大障碍。所以连戈登· 摩尔自己也坦诚,此举是CMOS工艺制程的又一里程碑,并将摩尔定律又延伸了另一个10—15年。

由此看来,外界评说的所谓英特尔45纳米处理器的发布仅仅是“修修补补”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而其真正的意义是芯片产业发展的质的飞跃。当然英特尔并未停止自己的脚步,明年第一季度,英特尔还要再推出20款新的基于45纳米制造工艺的处理器,这比预期早了很多。但对AMD来说,不幸的是其45纳米的 Phenom 好不容易上市的时候,又会遭遇英特尔新一轮的阻击。

其五就是尽管AMD一直对于英特尔领先的制造工艺不屑一顾,但其明年仍旧准备推出其采用45纳米制造工艺的命名为“上海”的处理器。但从AMD四核巴塞罗那难产的事实看,AMD预期在明年年中发布的基于45纳米制造工艺的处理器极有可能被推迟。此外,AMD也坦诚表示,英特尔在产能上有明显的优势。数量占优的制造工厂将帮助英特尔在45纳米处理器的生产上会比AMD更加迅速。另外,据称AMD的45纳米处理器将采用浸没式芯片印刷工艺,这会比目前英特尔采用的制造工艺的成本要高。其实除了产能和可能出现的推迟及成本高外,让AMD感到更为恐惧的是,英特尔按照其Tick-Tock模式,在明年基于45纳米芯片制造工艺不变的前提下,推出Nehalem架构,从而让处理器的微架构再次产生质的飞跃,进而也会让AMD这个一直以架构缺陷为由,进而臆造出所谓 “真假四核”的无聊之争彻底终止(不知到时候AMD又会找来什么由头攻击英特尔)。而Nehalem之后的2009年,英特尔将会推出采用32纳米制造工艺的Westmere处理器,而当32纳米进入量产之后,英特尔会再次对处理器的微架构进行调整。

通过上述的事实,笔者认为,从影响和推动芯片产业的发展因素看,材料和制造工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的“真假双核”和“真假四核”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普及教育)。因为今日芯片产业的发展、市场的事实和用户的选择都证明了这一点,并且今后还会得到验证。

微软 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 2008 正式版下载

微软 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 2008 正式版下载



首先声明这和MSDN上提供的90days-trial是不同的版本....具体我就不多说了。电驴上已经有ZWT放出的VSTS2008了,下载中,目前还无法验证其真实性。
另外还有一个BT下载的种子,同样是ZWT放出的这个版本,似乎连接数不多。
之前公布的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 2008 正式版下载,确认是真货。并且我有了把九十天试用版本升级成正式版的办法。方便已经下载的朋友。

eMule下载:Visual.Studio.Team.System.2008-ZWTiSO

另外还有一个BT下载的种子,同样是ZWT放出的这个版本,似乎连接数不多,
下载:Microsoft.Visual.Studio.Team.System.2008.Team.Suite-ZWTiSO.zip

升级正式版的方法是把Setupsetup.sdb文件中的[Product Key],由T2CRQGDKBVW7KJR8C6CKXMW3D修改为PYHYPWXB3BB2CCMV9DX9VDY8T。因为九十天试用版本已经是 rtm版本。所以改变序列号以后的升级或者安装,就会变成正式版。不再有使用期限。不方便截图,见谅。

顺便说两句0day,在这个地下世界中比较著名的破解组织,ZWT肯定是榜上有名,贡献了无数软件(包括OS、IDE、等等),据说其前身是著名的RoR(Rhythm of Rain);bbl为我们带来了无数的电子书;其他还有诸如EcLipse、Blizzard,Core,Lz0,EDGE.......基本我们常用的软件都会有他们的身影,还有Myth,爱好游戏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P。0day组织大部分都有自己专门负责的领域和软件类型,我们涉及的只是一小部分了.......

这里我无意宣扬0day,完全是从知识分享的角度简单说两句.....请各位正版卫道士口下留情,我也并非宣扬盗版,相反,作为软件从业人员,我更深刻地认识到盗版给我们这个行业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Windows Live Messenger 9.0 Beta开始邀请用户

Windows Live Messenger 9.0 Beta开始邀请用户



新闻来源:个人邮箱
今天打开邮箱,看到一封来自微软的email,开始还以为是订阅的内容,正准备拉往microsoft文件夹,结果标题是 Invitation to the Windows Live Messenger 9.0 Beta,英文的,懒得翻译,有用的就是invitation ID。
邮件全文如下:

Hello from the Windows Live Messenger Team!

We've been hard at work building the foundation for Windows Live Messenger 9.0, we'd like to give you a look at what we've built and ask what you think. We're running a small private beta to get early feedback on the new features we've built and get wider test coverage of the build.

As a beta tester you'll have access to an early 9.0 build, a private newsgroup just for Windows Live Messenger beta testers, and the ability to send bugs directly to the product team. The build you'll be beta testing with is a very early build, so it may be less stable than beta builds you've tried in the past. We're telling you this upfront so you know what you're getting into. If you're not sure about trying a not-quite polished build, maybe this beta isn't for you. If you're ready to dig in and explore this build with us, follow the below instructions to nominate yourself.

Go to http://connect.microsoft.com
Click "Invitation" in the left nav pane
Enter this invitation ID: (此处隐去)
Click Go
Fill out the nomination survey
We'll review all survey responses and accept as many people into the beta as we can. Look for mail from us soon!

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The Windows Live Messenger Team
We'll review all survey responses and accept as many people into the beta as we can. Look for mail from us soon!We look forward to hearing from you! The Windows Live Messenger Team

微软、Google、雅虎一年收购对比

微软、Google、雅虎一年收购对比

收购小型专业公司是大企业经常做的事儿,也是迅速增强自身实力的捷径。在微软买下Facebook 1.6%的股份后,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微软、雅虎和Google在2006年7月到2007年6月之间的收购史,看看三大巨头在这方面的异同。

为便于区分,被收购的公司名以不同颜色标注,代表不同的服务领域,并以收购完成时间为序排列。



可以明显地看出,广告业是三大巨头都非常感兴趣的地方,其中微软斥巨资60亿美元买下aQuantive、Google花6.8亿美元抢购 RightMedia在当时都震惊了业界,而ScreenTonic(8亿美元)、Adscape(2300万美元)、AdInterax也都不是小角色。

就收购公司类型而言,Google这边是微软和雅虎都无法匹敌的,这也反映了Google服务产品的多元化。照片、地图、协作、视频、博客、P2P共享(投资迅雷)、演示软件……似乎没有Google不会涉足的领域。

微软的收购除了Azzyxi、Medstory两家医疗机构外,大多数都是买来改进企业级软件实力的。考虑到微软拥有的庞大的企业客户群,这么做并不奇怪。

相比之下,雅虎的动作幅度很小,一年下来只进行了8起收购,远远不如Google和微软的14起,而且雅虎更注重的是内容而不是技术,因此收购类型也比较单调。

当然,以上表格并未收录近半年来的收购举措,比如微软又相继买下了AdEcn、Parlano、JellyFish、Facebook等。这些不妨等到明年再集中比较一番。

2007年11月21日

你真的了解四核处理器吗?告诉你十点

你真的了解四核处理器吗?告诉你十点

2006年11月,Intel在x86市场推出了首款四核微处理器。与之前的单核或者双核处理器相比较,四核处理器提供了更加优良的性能。不到一年,AMD推出了四核Opteron (皓龙) 处理器,并证实了四核可以放置在一个硅片上。

以下是关于四核处理器,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情。

1. Intel vs. AMD:不同的封装,同样的结果

Intel是首个推出四核处理器的厂商,实际上是将两个双核集成在一个硅片上。AMD花费了更多的时间才推出四核,但研发了一种制造工艺即将四个核集成在一个硅片上。

2.Intel四核的优势

由Intel公布的评测显示,45纳米Xeons处理器平均比上一代的64纳米双核Xeons处理器快两倍。

3.AMD四核的优势

由AMD公布的评测显示,四核Opteron (皓龙) 处理器处理器平均比双核Opteron (皓龙) 处理器提高了66%的性能。

4.四核用于服务器最好

四核处理器是企业内服务器的理想选择,因为大多数数据中心内都是多线程软件,四核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5.四核给桌面电脑带来的优势不大

四核为同时运行多种任务、创建数字内容提供了很好的性能报障,但除了游戏机、高端模型机,桌面电脑几乎不需要四核。

6.四核处理器对移动设备用处不大或者说没有用处

无论是Intel还是AMD都还没有对笔记本电脑发布四核处理器,尽管明年可能实现。然而调查发现,笔记本用户更期待的是更大容量的电池和低功耗而不是多核。

7.四核对虚拟化帮助很多

由于虚拟化已经越来越重要并且得到更多的应用,因而需要四核来支持运行一个系统上的多负载或者一个服务器上的多重应用和多个操作系统。

8.四核有助于精简、管理

由于四核的存在一个服务器上得以有更多的核,从而减少了数据中心所需要的服务器数量。

9.看得比四核更远

四核只是一时,要明白不久就会在处理器方面出现更高级的替代者。Sun已经为服务器发布了八核的UltraSPARC处理器,Intel和AMD也都打算最早在08年底推出八核。

10.四核如何发展

到2008年,Intel和AMD都将推出45纳米工艺的四核处理器,不但提高了性能,而且降低了转换能耗和漏电。

2007年11月20日

50GB:在线存储空间ADrive

50GB:在线存储空间ADrive

ADrive又一个在线存储空间,最大容量为50GB,免费使用。毫无疑问,50GB的空间应该够用了,而且似乎没有单个文件大小限制,2GB的单个文件也可以上传,只不过你可能没有耐心等待上传结束吧。ADrive的上传速度在国外为100-200KB/s,我这里的速度开始时100KB/s,然后会逐渐随着时间降低到十几KB/s。还是那句话,使用国外的存储空间只适合上传小文件。但是,下载速度可以稳定在100KB/s左右,还不错。

另外,ADrive也支持文件共享,可以与他人共享你的收藏。到目前为止,ADrive的功能还比较原始,不能拖放文件,不能上传整个目录,也不能识别中文文件名。

注册时要注意:密码至少应包含一个大写字母、一个小写字母和一个数字,共计不少于8个字符。

Visual Studio 2008英文正式版已经发布在MSDN

Visual Studio 2008英文正式版已经发布在MSDN



今天登陆MSDN发现Visual Studio 2008英文正式版已经发布,MSDN订阅者已经可以下载.这次公布的Visual Studio 2008包括所有Team版本,当然还有Load Test Agent和Team Foundation Server..NET Framework 3.5自然也会一同到来,方便开发人员为Windows Vista、Windows Server 2008、Office 2007、移动设备和网络开发最新应用程序.正式版本将在明年二月底发布.以下是VS2008的一些信息.

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 2008 Team Suite (x86 and x64 WoW) - DVD (English)

Date/Time Posted
2007-11-19 06:46:35 (UTC)
File
en_visual_studio_team_system_2008_team_suite_x86_x64wow_dvd_X14-26461.iso ISO-9660 DVD Image
File Size
3921 MB
SHA-1 Hash
573db823ab8b031f7cc5f859b627708ee03b2e78

Description
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 is an integrated Applic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ALM) solution comprising tools, processes, and guidance to help everyone on the team improve their skills and work more effectively together. Visual Studio Team System enables members of your team to collaborate and communicate more effectively, ensure software quality and gain visibility into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lifecycle.

This edition supports:
32-bit (x86) processors
64-bit Windows on Windows (x64 WoW) processors

中国品牌中兴手机印度销量破1000万部 威胁诺基亚等巨头

中国品牌中兴手机印度销量破1000万部 威胁诺基亚等巨头



中兴通讯近日在印度宣布,截止到今年第三季度,其在印度市场包括CDMA、GSM在内的手机销量已经突破了1000万部。2006年中兴手机在印度的销量还仅仅为500万部,仅仅过去了半年多,其在印度市场的手机销量就翻了一倍。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兼手机产品体系总经理何士友表示,印度市场是全球手机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从05年的100万、06年的500万、再到今年的1000万,中兴通讯在印度手机市场的销量增长率达到了150%-200%。

目前印度已经成为中兴通讯在海外市场的第二大“产粮区”。对于增长背后的推动因素,何士友表示,能在短短一年内实现手机销量的翻倍增长,得益于与本地Reliance、TATA、BSNL等移动运营商在手机定制和市场推广上的深度与全面合作。

据与中兴通讯合作的一家本地运营商人士介绍,印度手机市场今年8月份已经成功突破2亿用户大关,而且目前每月还以近900万的速度增长。但目前手机用户主要集中在城市,还有很多消费者没有享受到手机通信服务。他认为,印度市场的高速增长离不开中兴通讯的推动。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印度市场已经成为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全球手机巨头争夺的“重镇”,并纷纷宣布在印度投资建厂,加大手机研发和市场投入。中兴通讯作为在印度市场迅速崛起的中国手机品牌,1000万的销量已经让这些国际手机巨头感到了威胁。

搜狐拿下新闻联播后7.5秒广告 破费数千万

搜狐拿下新闻联播后7.5秒广告 破费数千万



2008年的央视广告招标战和往年相比火药味更浓,它直接考验着各厂商对奥运营销的重视程度:在即将占领荧屏的奥运节目的空隙,厂商们愿意花多少广告费来换取扬名的机会。
今年,门户网站也第一次卷入了激烈的竞标战局,和财大气粗的传统行业厂商同场竞技。
昨日近17时,搜狐终于拿下《新闻联播》后、《天气预报》前的7.5秒广告,他们此前从没有在中国最具影响的电视广告大战中出现过。由于是“暗标”竞争,搜狐官方拒绝透露夺标的具体金额,只是笼统地表示,为赢得7.5秒的广告时间,搜狐花掉了“数千万元”。

搜狐拿下的这个广告时段,是竞标中最热门的几大热点板块之一。在最后敲定之前,搜狐在现场的竞标人员已忐忑了大半天,担心被某家财大气粗的“黑马”厂商抢了生意。在往年,央视的这个时段从来是日用品、保健品厂商的必争之地。而搜狐今年将借此发布全新的奥运广告形象,培养观众“看奥运,上搜狐”的习惯。

门户网站在奥运营销上的残酷竞争,随着央视广告招标的启动,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在奥运概念的刺激下,媒体的分界顿时显得模糊,尽管网络作为传播媒介的价值,已得到许多广告主的认同,“但电视仍然有自己的独特生存空间。” 央视新闻中心主任梁晓涛说,而为了获得这个资源,同为媒体的网站也需要向央视投下重金。

争取一切可以利用的奥运资源,门户网站以此为原则,展开了2008年最重要的品牌宣传策略。此前,包括搜狐、新浪、网易、腾讯、百度在内的门户及搜索公司,全都发布了自己的奥运战略,他们或结盟或论战,或是拉拢各体育明星公开声援,在公关上想尽办法。

但接下来,门户网站尤其是搜狐,还需要向公众证明自己的号召力,更重要的是,要向广告主证明——厂商在网站上投的每一分广告费都不会白花,网站有实力为企业争取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搜狐公司联席总裁、首席营销官王昕昨天表示,如果在央视投放广告可以提升搜狐的身价,那么对于搜狐自己的广告主也会更有说服力。根据此前的消息,今年各奥运赞助商和供应商在搜狐上投放的广告,比起去年已经上升了70%,搜狐为奥运营销所付出的成本已经全部收回,他们现在只嫌赚到的钱还不够多。

据了解,参加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是搜狐2008奥运品牌策略的第一步,之后,搜狐还将举行形式多样的奥运互动活动,甚至大手笔地赠与网民奥运门票和各种相关款待,奥运营销的竞争门槛正在进一步提高。

2007年11月18日

网友:疯狂的盛大,疯狂的《纵横天下》,疯狂的圈钱

网友:疯狂的盛大,疯狂的《纵横天下》,疯狂的圈钱

盛大的web游戏《纵横天下》是个圈钱的游戏
在我的印象里,最烧钱的网络游戏莫过于史玉柱的《征途》,直到我碰上了盛大的《纵横天下》。从11月16日11点30分开始内测到现在,我发出了我游戏生涯以来最强烈的鄙视。

首先大概的介绍下《纵横天下》这个游戏,《纵横天下》的游戏背景为三国时期,是盛大自称为自主开发的一款web游戏,其实几乎每处都能看见另一款web游戏:《ogame》的影子。

盛大采取的是免费运营的策略:游戏免费、部分道具收费。游戏中使用点券购买收费道具,而10元人民币可以购买1000点券,即1分钱=1点券。作为一款内测的游戏,《纵横天下》一开始就让我感觉到了“不同反响”,内测开始就进行名为“免费”的运营。仅仅一天多一点的时间,一些朋友已经花了几十到几百不等的人民币。说是“抢钱”不足为过。我们可以看看盛大到底是怎么“抢钱”的。

1.资源可以使用点券购买,现在的价格是:1点券=10木头、1点券=10铁矿、1点券=5粮食,每次最少要购买100点券,每天最多可以购买的资源分别位10000木头、10000铁矿、5000粮食。如果按照购买最大量计算,就是30元人民币

2. 游戏中的帮派组织:宗族升级需要玩家捐献使用点券购买的令牌,每升一级需要各类令牌若干,每个令牌的价格从10-120点券不等。宗族等级越高那么宗族中玩家资源的产量有更高的增产,所能吸收的玩家也越多。到目前为止,我现在所处的宗族为12级,花去各类令牌:2124个,共计点券48960,合计人民币 489元。而目前服务器中最高的宗族为24级,所花人民币可想而知。

捐献令牌还有另外一个作用,能提高玩家的文功值和武勋值。文功值代表着官位,能增加部队生命,武勋能增加部队攻击。文功值达到最高的官位:丞相(40 级),需要文功值18104,能够增加部队生命403%;武勋最高的的官位:大都督(40级),需要武勋1329082。如果只算武勋的话,按照宗族木牌来算(每捐一个增加武勋40,最高的。)需要33227个宗族木牌,每个宗族木牌的价格为30。这样计算的话,升到大都督需要花去996811点券,这就需要9968元人民币。

3.游戏中存在内政锦囊和兵法锦囊,使用这些锦囊需要消耗大量资源和大量点券。

4.建造建筑时,可以使用“加速”,使建筑时间减少10分钟到若干小时不等,使用“加速”需要资源和点券。

实在不想在说什么了,盛大的眼中只有钱,而已经没有了游戏的平衡性,这种靠金钱堆积的游戏最终会失败或成为有钱人的游戏。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读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

王晨昀:个人网站为什么要赚钱?

王晨昀:个人网站为什么要赚钱?

我相信这篇小文中的观点有不少站长并不会认同,但肯定也会有一些人认同。不管怎样,希望大家都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做网站以来,看到过的类似个人网站的冬天,个人网站穷途末路之类标题的文章,真是比比皆是。有记者近日在MSN上问我现在个人网站为什么发展这么艰难?我真不知道应该如何跟他解释,所以成此小文。

个人网站为什么要赚钱?

个人网站是从个人主页发展起来的,个人网站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展示自己,这才是王道。从来没有人强迫个人网站要赚钱,要赢利,个人网站就是一种爱好,你租个域名,买个空间,一年也就是百来元的事情,为自己的兴趣爱好别说花上这点钱,就是花上再多的钱,也应该!

要得到,必须付出

我可以肯定几乎所有认为个人网站发展艰难的,或者说个人网站冬天到的之类话的人,差不多都是把个人网站当做事业来做,或者靠个人网站来赚钱的。将个人网站当做赚钱工具或者事业来做,当然未尝不可,毕竟财富与荣誉是差不多每个人都向往的。但要知道,有所得必须有所付出。这个时候,你的身份是站长,但更像是一个商人;因为你的网站想要赚钱,获得收益,必须有赢利模式,哪怕是最简单的靠网站广告获得收入。也是赢利模式的一种。
而做生意本来就是做的人多,最后成功的人少。放到其他领域也是如此。我看到的绝大多数站长都不是一个生意人,更加不用去谈是个“好的生意人了”,他们考虑的就是IP,就是SEO,就是ALEXA,似乎得访问量者得天下,却忽略了网站赢利模式方面,以及自身商业思维方面的修炼。这些站长是很好的技术人员,互联网方面的多面手,却不是一个好的老板。靠网站创业的话,如果赚到了些钱,我也认为是辛苦钱。或者说无法长久。

如何做个人网站才能成功?

我在8年前(1999年)写过一本书,叫作《站长兵法》(此书N年前就已卖完,也不想再版,所以不用认为我是在写软文,呵呵),里面写的东西,对个人网站的认识及未来的预测都是现在大家普遍认可的,譬如说,个人网站必须专业化发展,行业化发展,地域化发展等等。如果不相信的话,可以去图书馆或者问一些老站长借来看看,是否如我所写。我这么说,并不是让大家觉得我当年预测有多么准,对个人站认识有多么深。而是告诉大家,其实多少年来,技术可以改进,模式可以创新,但20/80的赚钱法则却不会改变。如果说你要把个人站当做事业来做,靠个人站赚钱,那么就必须去了解网民的习性,除了自己当做站长外,更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商人。考虑问题,不应该从主观角度出发,而应该从网民需求出发,做网站不要只求访问量,而更应该关心访问量人群的价值和访问量会产生的收益,一个访问量100IP/天的网站也许能够赚10000元/天,而一个访问量10000IP/天的网站也许只能赚100元/天。

如果你一定要把个人站当作事业来做或者想靠个人站赚钱,就请把你的网站当做一个项目去做,一门生意去做,去考虑网站赢利模式合理性不断优化赢利模式,每天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把时间用在点上);并且经历更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如此反复,若干年后,你的网站会有所小成。如果你连这些都不能面对的话,那你不要怨个人网站的环境不好。不要怨别人,而是你自己的问题。做生意,哪有轻易成功的?

每个人都能成功

不知不觉,做网站已经有将近12年时间,名利之类该得到的东西早已得到。我的很多网站早已变成商业网站,也早已不是我一个人在打理。但我是从个人网站起家的,对个人网站有着很深很深的情结。跟我当年一起做网站的朋友,只要留下来的还做网站的,几乎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人物。看到越来越多的个人站长走入误区,我真的很想告诉他们一些东西,一些宏观层面上的东西,而不是一些细节上的。也许很多站长关心的只是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譬如如何提升排名,如何SEO甚至如何挂别人网页木马,但却忽视了思维层面的东西。
很多人看到的只是媒体报道的典型站长案例,这个网站上市了,那个站长每个月收入几百万,似乎网站赚钱是轻而易举的。如果自己没有他们成功,或者做了很多时间的个人网站,还不能赚钱,那就是自己不成功了。这绝对是自己没有自信的一种表现。

平心而论,靠个人网站来创业,是成本最低的一种创业方式,我实在想不出,有哪些生意能够做到只要每年几十元的国际域名费和百来元的空间租用费就可以启动的了。而且如果说做网站创业你失败的话,也只会陪上时间成本,而你做其他生意的话,陪上的肯定还有金钱。

有新站长说,你们这些老骨头,早赚满了钱,因为你们做的比我们早,可以在这里无关痛痒的说话。但我可以告诉他们,我看到很多,今年甚至最近几个月刚做网站的人,也赚到了钱,因为他们都正确的面对了自己,面对了个人网站这种创业项目,也面对了失败和挫折,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些的话,你也能够成功。

你可以不用相信我说的话,但请你必须相信你自己!

文章来源:王晨昀

IT人的命运不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耳

IT人的命运不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耳

IT人的命运不过“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耳

今天看了网易裁员的事件,感觉有些失望。IT行业裁员并不稀奇,问题就在于处理方式不当,还出现在网易身上。我一直认为网易是家伟大的公司,丁磊也是电子科大璀璨的一颗明星,居然采取如此粗鲁的方式对待员工,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据相关媒体的报道,网易上周四突然宣布解散公司的土木在线即企业应用事业部,因该部门发展一直不能差强人意。裁员无可厚非,赔偿却达不到标准,不但没按《劳动法》的要求来办理,而且态度异常蛮横且强势------要么就是去客服部,要么就是卷起铺盖走人,可选择余地不大。

华为的余波尚未散尽,网易紧随其后,IT行业频繁的解雇事件目不暇接,沸沸扬扬。看来,“IT民工”说法乃空穴来风,用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来形容IT人的命运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而之所以会造成今天的局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 IT行业发展太快

IT行业发展非常快,这要求所有的IT公司必须及时调整战略,或者是业务扩展,或者是业务收缩。这种局面让很多IT人在职场上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一旦环境有变,随时可能面临失业危险。

二,IT行业人才泛滥

IT行业人才的泛滥导致竞争压力加大,中国大量的高校批量培养IT人才,使其在数量上有所提高,然而在质量上却有所下降。很多人无法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面临被炒鱿鱼的危险,因为人才多了,单不说人才质量下降,就是在用人单位方面其要求也更高了。

三,IT行业的特殊性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很多IT老将反而不如刚出道的年轻人。因为IT行业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的医生,律师啊什么的,这些是越老越火,IT人似乎背道而驰。很多IT老将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无法跟进互联网的发展,在“优胜劣汰”机制下也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

四,IT企业牛逼了

IT企业牛逼了,这使得他们有狂妄的资本,你说像网易这种有几十亿现金储备的公司,如果所有人都走了他也没法活,但问题是人家牛逼啊,人家有钱所以不怕招不来人。人才不但不会走投还来不急呢。

五,法律法规方面仍然不够健全

法律法规不健全让很多公司钻了空子,网易或许就是下一个,之前的一些公司我们就不必一五一十的列出来。只是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切实起到作用,从法律法规方面来完善和约束,以保障广大“IT民工”们的权益。

文章来源:王艺建之大话IT江湖

创业失败往往源于直觉错误

创业失败往往源于直觉错误

两年前见到刘强,谈到要做CPU,第一反应便是不可能成功,毕竟这么多年做CPU的很多,成功的没有,龙芯、汉芯、国芯...,至今只闻花香不见结果,包括刘强曾经效力的方舟也没有区别,倒不一定是技不如人,但如何定为市场大家好像都没有搞明白。

两年时间刘强创办的北京君正微处理器月出货量已经超过10万,相信这也是中国大陆历史上出货量最大的CPU,客户主要是步步高等电子词典厂家,放在两年前估计没有几个业内人士会想到国产CPU会在电子词典领域开花结果,刘强的坚持终于有了回报。

每一个创业者都会对自己的产品有种直觉,当然有些创业者的直觉来自于多年对客户和市场的了解,有些创业者的直觉来自于各种市场分析报告,更有的创业直觉来自于类似瑜伽的冥想,之所以大多数创业都以失败告终,抛开管理及运营因素,创业直觉错误肯定是最关键的。

刘强有句话说的很经典,没见到谁天天出差,可火车站总是人满为患,确实每一个创业成功的人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乘客,刘强找的是电子词典用户,虽说许多人对电子词典不看好,但仔细看看附近有中学生的家庭,无论是否使用,一般家中都有一部电子词典,可见这个市场并不小。

看看今天阿里巴巴的辉煌,想想几年前阿里巴巴的惨淡经营,可能马云比阿里巴巴更有名,马云之所以有名不是因为阿里巴巴运营的很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云的那张铁板铜牙,几分钟说服软银投资、十八个创业者即使失败也不会散伙等等,马云说出的话总是惊动四邻,虽然大多数人直到阿里巴巴上市才搞明白什么是B2B,搞明白电子商务,都不影响阿里巴巴在普通人心中的地位,没有几个人能够像马云一样拥有对B2B电子商务的直觉,相比马云自己有的也仅仅是直觉,如果能表述清楚,也不会让大家看不懂,现在大家倒是看明白了,阿里巴巴也上市了,按马云自己的说法,认准的事情需要做的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问题难就难在哪些事情是认准了、哪些事情没有认准,坚持和放弃对每一个创业者来讲,都是个问题。

阅读李嘉诚的自传,总会对李嘉诚肃然起敬,李嘉诚从塑胶行业起步的创业直觉来自于每天在大街上兜售塑胶水桶,也来自于对世界塑胶市场的了解,与李嘉诚类似的是马云之所以对B2B电子商务情有独钟,相信也是因为浙江、江苏一带中小企业的充分了解,如果马云整天坐在北京CBD的office,永远不会拥有B2B创业的直觉。

每个人都有对不同市场的直觉,创业直觉的正确玉否决定了创业的成败,也许正因为如此,许多管理学文献都将创业最佳年龄定义为40岁,毕竟40岁的人社会经历、社会资源都更充足,创业直觉也更准确,创业当然也更容易成功。

文章来源:四海通达,雍智天下

保证能增加RSS订阅量的35个方法

保证能增加RSS订阅量的35个方法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的blog的读者订阅数,这个文章提供了35个如果提高RSS订阅量的方法。这个是作者RSS订阅系列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文章是讲了RSS订阅的重要性。下面我们来看看如何提高RSS的订阅数:

1. 产生吸引人的内容。我很讨厌把这个放第一条因为每个人都这么建议,但是这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没有理由来订阅你的博客除非你提供值得一读的内容。你必须给你的读者一个理由来再次光临你的blog,如果实在没有理由吸引他们再看一次,为什么他们要订阅?

2. 每天发布文章。 让我们想想,为什么人们会订阅一个博客,这是为了让他们不会错过想看的每一篇文章。因此,你必须写足够好的内容并且以较高的频率发布,这样会使得订阅者不得不仔细的阅读你的RSS以免错过精彩部分。我认为每天一次是比较好的,你的读者也就不会错过你的任何一篇文章了。

3. 不要匆忙的写标题。 发文章前仔细想一想标题,读者不会去订阅一个标题无法准确反映内容的blog。

4. 使用大大的橙色的RSS图标。 有RSS订阅习惯的人肯定会去找这个橙色的图标,这已经是公认的了。我也看到过使用不同颜色RSS图标的站点,但它们始终没有橙色的看起来那么容易发现。总之,不管使用什么颜色,目的要让读者方便的发现它。

5. 把RSS图标放在页面的上方。 如果你想让你的读者通过点击RSS订阅图标来订阅你的blog,那么就把这些图标放在页面的上方,大家也更乐意去订阅容易找到RSS图标的站点。这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6. 让RSS feed显示你的全部内容。 RSS订阅者大多不太喜欢去订阅一个RSS feed只显示部分内容的站点,我也不会这么做。我订阅了超过300个blog,当然我不太可能阅读所有的文章,因此我更喜欢扫描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我很希望能扫描到全文而不是片段。Performacing列举了41个让blog失败的原因,Vandely Website Design也写了很有意义的全文发布与片段发布RSS feed效果全对比,dcr.Blogs也写了你需要使用全文发布RSS feed的6个原因。如果你不相信这条理由的话,可以看上面的提到的文章。

7. 允许你的读者可以通过email订阅。 对于很多写blog的人来说,很难想像那些不用RSS阅读的人们,但是请相信这些人其实占据了多数。由此,你需要为这些人提供一个订阅你blog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电子邮件向他们发放你的文章因为大多数人都在用电子邮件。现在能提供这样服务的提供商很多,我在使用的是Feedburner。 Feedblitz是另外一个较受欢迎的提供电子邮件发布的服务提供商。John Chow写了通过电子邮件增加你的RSS订阅量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Enterprenuer's Journey就是使用这一点很成功的例子。

8. 减少订阅的步骤。 使用Feedburner可以很好的实现这点,因此我强烈推荐Feedburner的订阅服务。我会在另外一篇文章里说通过Feedburner的好处。通过对MarketingExperiments.com的研究发现,如果减少订阅步骤到只有一步,将会大大的增加其订阅量。Shoemoney的如何通过Feedburner增加你的RSS订阅量就很好的说明了这点。

9. 写一篇介绍RSS与如何订阅的文章。通常写blog的人总是会试着熟悉每一项技术,但是不要忘了很多人还不知道RSS是什么,如何去使用。你应当写一篇什么是RSS如何订阅的文章,并把文章放在容易发现的位置。Darren Rowse写了什么是RSS的文章就很好,DoshDosh也写了如何让你的读者学会订阅,同样的Rich Gilcrest也写了RSS feeds的相关文章。

10. 写一篇文章介绍如何使用RSS阅读器。很多人不知道如何使用RSS阅读器也不知道如何体验其中带来的乐趣。如果写一篇针对不同RSS阅读器的使用文章就很棒,Scobleizer 最近会见了Bloglines的总经理Eric Engleman,你可以把这个Bloglines介绍RSS订阅的视频嵌入到你的blog。

11. 在每个文章的结尾加上RSS订阅的提示。当一个读者读了你的好文章后,他会很乐意去订阅你的站点,因此在每个文章的结尾加上大大的橙色RSS图标会使得这一切变的容易。Daily Blog Tips把这个列为建立Blog的40条建议的其中一条。

12. 使用MyBlogLog插件。要求读者订阅是个提高增加订阅量的好方法,但是有时读者需要受到多次你的 “鼓励”才行,可能他们还没有想到要订阅或者他们还没有开始使用RSS阅读器,这时你可以通过提示他们你的站点可以通过RSS订阅。MyBlogLog的插件使得你可以跟踪访问你的站点的读者并给他们发消息提醒他们可以订阅你的站点。当一个新的MyBlogLog访客出现在你的blog的边栏时,就可以通过给他们发消息来油耗的提醒他们订阅站点,当然,你也可以同时给他们发一个RSS地址。

13. 使用Bumpzee插件。 这个插件和MyBlogLog的插件差不多,通过这个也可以跟踪访客,给他们发消息。

14. 使用BlogCatalog插件。 这是另外一个和上面两个插件功能差不多的东西。

15. 确保浏览器能自动发现你的RSS feed。你可能注意到了浏览器会有一个小的RSS图标,这个图标是在当浏览器自动侦测到这个页面有RSS feed时加上的。访问下你的站点确保浏览器上有这么一个RSS的小图标。有些订阅者就是用的这个方式订阅(译者Heiyoo说,俺也是)。我想你不希望因为RSS没有被浏览器自动侦测到而丢失读者吧?

16. 使用What Would Seth Godin Do插件。这个插件允许你向你的新订阅者们问好。

17. 给在你blog留言的读者发电子邮件。如果一个读者愿意留言就说明他们极有可能订阅你的blog,那么就请求他们订阅你的blog,确保你的邮件对于读者来说能体现你的个性

18. 如果读者给你发邮件,请务必要回信。 如果读者愿意给你发电子邮件就说明他们极有可能订阅你的blog。如果不及时回信就不能确保读者们会去订阅你的站点,这一点很重要,不要让你的读者们失望。

19. 在留下blog评论的时候也留下你的RSS地址。在其他我不确定这么做是否合适因为我觉得这么做可能会赶走我的读者,然而这也可能会极大的增加的订阅者。是否使用这点我觉得还是让您来判断比较好。

20. 确保你的文章是独一无二的。当一个读者只能从你这里得到其他地方得不到的信息时,他们就极有可能订阅你的blog,如果你在写别人写过的文章,那么你的文章也极有可能去读别人的blog。

21. 让你的文章适合快速扫描。读者们都希望能迅速的扫描内容。让你的文章适合快速扫描会使得读者能够轻松阅读你的文章,尤其他们在使用RSS阅读器的时候。读者们通常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每一条feed,因此写适合快速扫描的文章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2. 使用有趣的标题。 确保你的标题很吸引人。使用RSS阅读器的人会经常只扫描一遍文章标题然后再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如果你的标题不够吸引人他们就不会订阅你的blog去阅读你的文章。当然,你要确保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是吻合的,如果读者不能获得希望到得的主题,通常我们会失去这么一个读者。建议去Digg或者Sphinn学习学习优秀文章的标题是怎么取的,这些优秀文章通常有很棒的标题。

23. 提供免费的电子书。这是吸引读者的一个好方式,可以吸引读者来获取更多他们希望得到的内容。

24. 通过Feedvertising插件提供免费内容。这个插件只会向通过RSS订阅的用户显示特定的内容。你要知道,如果用户能获得更多的内容,他们也就更加愿意订阅你的blog

25. 去其他的blog做客。通过去其他blog做客,你会让更多的blog写手们认识,这会带来一定的订阅量。当然你需要写有价值的内容回复,这样会有机会吸引到更多的新订阅者。

26. 参阅blogger聚会。这个方式可以让很多的blogger和读者参与其中,你越能吸引大家的注意就能获得越多的订阅量。

27. 鼓励其他blogger在你的blog留下内容。这样不仅会提升你的blog的内容价值,也会吸引其他blog的读者来到你的blog,顺其自然的其他blogger的读者也就成了你的读者。

28. 使用视频。 拍摄一段视频能够吸引更多的人,目前并没有很多的blogger使用这个方法,因此这个必定很出彩。

29. 在论坛里活跃。在论坛里积极参与打造你的个人形象,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你在某方面的长处,也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你的空间,来订阅你的blog。这里是可以让你的blog更好的10个论坛。

30. 在email签名与论坛签名里写上你的RSS feed地址。这会使得与你有联系的人方便的订阅你,我很喜欢这个方法,可以很方便的让读者订阅。

31. 引用其他blog的文章。 通过帮助得着找到其他的优秀内容,你可以拥有更多的读者,因为你的读者会更愿意订阅你的blog,你引领了他们获得其他有价值的内容。

32. 把RSS feed发布到RSS目录里。 通过这个方法,会有更多的读者通过feed寻找到你的blog。 你可以参考DotSauce写的55个RSS目录列表。

33. 通过付费广告带来更多流量。 要是点击付费广告的读者对你的链接感兴趣,或许他们就会订阅你的blog。我建议使用Google Adwords或者Stumble Upon这两家付费广告。

34. 你的文章应该包含你鲜明的观点。 读者更愿意通过你的blog去发觉你的观点,资源与信息可以通过很多方法得到然而你的观点只能由你来提供。

35. 公开你的订阅数。我建议公开你的订阅数一旦你的订阅量达到了100,人总会是有群众效应,如果发现很多人订阅了你的blog,新的读者们自然也会愿意去订阅你的blog,这是blog圈的一条信则:)

----全文完----

嘿嘿,奉献上我的RSS订阅聚合:http://www.nbye.net/backend.php

2007年11月17日

看Firefox 3的Linux本地化外观效果(图)

看Firefox 3的Linux本地化外观效果(图)



Firefox 3.0 Beta版已于上个星期发布,不过我还未对其评测一番.今天看到Ars Technica对Firefox 3的Linux本地化外观效果写了篇文章.觉得不错!因此把大概内容转述在这里.以前的Firefox虽然是跨平台的,但是却没有很好的本地化.无论你的操作系统是什么样的主题,Firefox都是那个样子.虽然你可以为Firefox单独决定主题,但显然如果想让其与本地系统显示统一的视觉样式就不行了.最近大家可能听说过了,Firefox 3.0将完全采用跨平台的原生外观,即Windows版有Windows的版的样子,Mac OS X版有Mac OS X的样子,但是有消息说道因为Linux下发行版太多,因而Linux下不会有所谓的原生的本地化外观.

这实际上是片面的,Linux虽然发行版众多,但归根结底,只是有GNOME和KDE两个桌面环境而已.Firefox 3想做到在Linux下有原生的本地化显示效果,只要在GNOME(GTK)和KDE(Qt)上下功夫就可以了.

非常令人高兴的一个消息是,有开发人员通过对Firefox 3的开发和修改,基本上已经实现了在GNOME桌面环境下的原生显示效果.



效果非常令人满意,无论是工具条样式、工具条的Stock图标,还是浏览的标签或是滚动条,都能以GNOME桌面环境下的主题进行渲染.

请看下面三张图,是在GNOME桌面环境三个不同的主题下Firefox 3的显示效果.

第一张的主题大家可能不熟悉,后面两张分别是Human和Tango.



Firefox 3 with the GNOME icon theme.



Firefox 3 with the Tango icon theme.



Firefox 3 with the Human icon theme.



Firefox 3 with the Gion icon theme.



Firefox 3 with the Foxtrot icon theme.



Firefox 3 with the Dropline Neu icon theme.

看了这些图片,还认为Firefox 3不会在Linux下使用原生的本地化外观?

当然一切正在开发中,还不完善,也未最终确定.希望开发小组能给众多的Linux用户一个满意的答案!

LDCN供稿,LDCN(即LinuxDesktop.cn的缩写),中文名──“Linux桌面中文网”,是一个由在校大学生发起的,旨在让所有Linuxer一起参与、更新的Linux资讯、应用互动型社区站点.